最近,一项极限运动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12月2日,南宁国际马拉松赛事上,一位埃塞俄比亚的选手率先抵达了终点,却被守在终点处的工作人员一把拽停。随即这位黑人选手也因体力消耗过度,便一下子坐在地上猛喘气。而一位在场的观众表示,率先抵达终点的黑人选手被工作人员拽停,只是为了拉着冠军去“奔跑中国”的大旗面前拍照。此景一被传至网络,便引起了公众的质疑,有专家表示,因为运动员的肌肉还处于充血状态,肌肉中的血液由于无法继续通过肌肉运动而挤压回心脏,会导致重力性休克,严重会猝死。
事后主办方的回应也显得漏洞百出,他们表示,此举是为了保护选手避免其摔倒,而根据视频,选手被拽前毫无摔倒的倾向。一个连外行人都清楚的医学常识,却这样轻易地被主办方无视,不禁令人啼笑皆非。主办方究竟是无知,还是被形式主义和商业效益冲昏了头脑呢?答案不言自明。马拉松需要回归到纯粹的体育精神上来,才能维护其发展的长久性。不要让竞技赛事成为各地的摇钱树,更莫让体育精神淹没于各方逐利的众声喧哗之中。
实际上,这次拽倒运动员事件并非个例。在前段时间,某地一场马拉松比赛上,一名志愿者多次拦截快到终点的运动员,只为让她带着国旗跑。虽然事后主办方进行了道歉,但很明显并未进行整改。这种盲目且“无脑”地妨碍马拉松运动员正常比赛的行为不胜枚举。不仅是主办方,参赛选手的专业性也亟待提高。不仅时常有选手抄近路、蹭跑现象的发生,不时还会有选手对自己的身体素质不清楚、跑步期间晕倒的新闻爆出,更有甚者,还在跑步期间暗藏贼心,偷袭志愿者。
从举办者到参赛者,从形式到过程,硬是将本应严肃的体育赛事办成了一场闹剧、一次儿戏。
谈到这里,可能我们需要打上一个问号,为什么马拉松近年来的发展呈现这样混乱的景象?而这还需要从城市马拉松成功的商业化运作说起,随着“全民健身”风潮的兴起,马拉松作为一项参与门槛低、举办成本低廉的运动开始受到运营方的关注。而马拉松吸引的大量资本无疑为举办方打了一针强心剂。举办一场城市马拉松,从酒店业、旅游业,到零售业、服务业,可以为一个城市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正因如此,资本一股脑涌入,马拉松赛事也开始呈井喷式增长。
然而,成功地举办一场体育赛事并非资金到位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北京自2001年申奥成功后,便开始兴建场馆、修建奥运村,全方位推进环境治理,甚至出台了针对奥运的相关法律,自上而下,为奥运会的顺利开展做足了准备。虽然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规格远不及奥运会,但相关的准备工作依然需要得到重视。在某些城市中,马拉松的开展往往伴随着交通拥堵、垃圾成灾以及扰民现象,当相关的设施跟不上体育赛事举办的速度,体育精神不仅得不到弘扬,各种马拉松“并发症”也会给城市的形象泼上污点。
是时候给各地的“马拉松热”降降温了。体育精神体现的是公平竞技带来的热爱、感动与快乐,彰显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当众声喧哗,马拉松的纯粹性也将难以保证。提升各地赛事举办方的专业性,让参赛者、举办者共同意识到赛事的严肃性,同时完善赛事配套设施建设,在比赛凸显人性化关怀,才是如今的马拉松赛事需要警醒的议题。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说:“或许我不该仰望天空,应当将视线投去我的内部。我试着看向自己的内部,如同窥视深深的井底。”马拉松是场艰苦卓绝却可以审视自我的战役,莫让马拉松的体育精神淹没于众声喧哗,我们需要行动起来。(山东大学 陈韵仪)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