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形形色色的言论,亦正亦邪的倡导。”伟大的前苏联评论家巴赫金于20世纪发出感叹,不曾想,到了社会高度开明的2018年,舆论的戾气依旧有增无减,网络暴力愈发严重。真可谓是“深渊之下必是黑暗,评论之中尽是歪酸。”
问题来了。何以制暴?以暴制暴?何以息论?禁止评论?且看最近发生在重庆万州的公交车坠江一事吧,“这事是由女司机穿着高跟鞋倒车引起的,”早在相关机构介入调查之前,网络上已流传出这一版本的谣言,键盘侠们“据理力争”,纷纷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将一切罪责归咎于这个后来证实无辜的女司机头上,“女司机”“高跟鞋”“桥上倒车”这一系列敏感词更是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弹,没多久,此事就成功地抢占了流量明星的斗艳平台,登上了微博热搜。人们谈论着,关注着——尽管明日他们可能就会忘记此事,投入到日复一日的繁琐中。
舆论力量
最终,事情得到了澄清,可还有多少人愿意仔细探究其中的真相呢?“人们循声而来,七嘴八舌,面朝热点,春暖花开”成了常态。新媒体时代每天都有新信息在视觉听觉中刺激受众者的兴奋点,特别是当真相变得稀缺时,舆情势必争先恐后、喧宾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吃瓜群众的钝感远比兴奋来得更为及时,这也间接导致了一个后果:大家都只相信自己看到的,或者说,早在事情被定义之前就已有了自己的答案,即使后来舆论反转,也不过转身抬头悻悻离场。
诚然,我认可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的“冲突理论”:社会成员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确实会有惊无险,平静安稳,但是这样的社会一定会昏昏沉沉、令人窒息。但同时,我也拒绝向被戾气操纵的舆论大环境妥协。
昨日偶然翻到99年中国广播学刊刊登的《聚焦之后再回首》,文中提及“新闻媒体应当对某人某事的曝光批评,不以揭露、批判、宣泄为目的,”再反观如今活跃在某些平台的媒体记者,唯恐不能用骇人听闻的标题、露骨劣质的内容博取更多的关注。社会的良心正被腐蚀,泛滥的信息与嘈杂的声音催生了严重的网络暴力,戾气的滋生为键盘侠的存在提供了温床,若是任由着这份认知偏差与攻击思维继续存在,试想,谁还愿意为正能量拍手叫好、振臂欢呼?积极向上的新时代理应用我们的活力、创造力去营造充满正能量的阳光、透明的舆论大环境,培育出一个个懂得独立思考、具有理性思辨能力的公民,同时,新闻媒体也应恪守道德底线,怀揣良知、秉持温情,守护住喧嚣时代最后的“内裤”。
思想无垠,自由有度。各位看官,不妨在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暂时保留自己的看法,再者,就事论事讲道理,要知道,聪明的人儿可都是理性观舆、沉着应论的啊!(作者:重庆理工大学 罗钰涵)
没有回复内容